“河南省黄河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依托河南农业大学, 是2020年河南省科技厅首批建立的野外站之一,地处古都开封市祥符区,前身是农业农村部农田氮磷流失原位监测国控点(410224L1),监测范围延伸至河南省黄河流域25个县区。野外站现有21人,来自河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及开封市农业农村局,涵盖农学、生物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其中博士16人,国家杰青1名,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1名,河南省教学名师1名。野外站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河南省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建设理念,合理配置优势资源,积极搭建“科学观测研究、技术示范推广、多元人才培养、资源开放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服务平台,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向:
1、围绕沿黄地区小麦-玉米等种植模式,通过对降灌水、土壤、产流水及植株等的连续规范监测,研究作物生产过程中氮磷流失方式、流失特点及流失量,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明确主要减排措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主要粮食作物中氮磷及水分利用相关优异基因,研究氮磷吸收、转运、同化和再利用的分子调控网络,为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野外站建立以来,承担了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4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农业农村部生态监测专项3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及其它省部级课题合计23项,经费3000余万元。编写了《河南省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和《河南省农田氮磷流失监测预警系统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建议书。
野外站站长,王小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获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郑州市巾帼科技标兵、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长期从事作物氮代谢、氮素高效利用及面源污染防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重大项目子课题、农业农村部生态监测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等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3部。
野外站副站长,王潇然,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星空体育官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201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11-2012年赴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及肯塔基大学联合培养,主要从事植物非编码RNA功能及植物合成生物学相关内容研究。中国生化学会农业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SCI二区杂志Plant methods审稿人。先后在Plant Biotec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BMC plant biolgoy等杂志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副主编编写教材2部。
野外站副站长,李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遗传学会理事,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河南农业大学青年英才,主要从事玉米优异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在Molecular Plant、JIPB、Plant Cell & Enviroments、Crop Journal、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lant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5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